首页论文查重动态学术领域中有效惩戒学术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与因素

学术领域中有效惩戒学术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与因素

时间:2014-04-22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学术不端行为是涉及学术领域的, 违反基本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其在学术期刊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抄袭剽窃; 一稿多投、一稿多发; 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 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之所以大量存在, 既有社会以及个人原因, 也有缺乏有效惩戒措施的因素, 更有学术期刊自身的问题。学术期刊必须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把好学术关, 当好守门人; 加强自律, 坚守职业道德; 培养学术素质, 提高鉴别力; 树立责任意识, 当好监查人; 开放办刊, 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学术领域呈现出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景象。然而, 在学术繁荣与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大量的学术不端行为, 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阻碍了学术创新, 败坏了学术风气, 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渗透到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 也日益影响到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交流重要平台的学术期刊的发展。面对屡禁不止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界要求抵制的呼声不断, 而许多学术期刊也加强了自身对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防范。2008年10月15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 参加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的五十家学术期刊的主编、社长们在武汉共同签署了5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6 (亦称武汉宣言), 将矛头直指学术不端行为, 从办刊者的视角提出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表明了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积极倡导优良学风, 努力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的决心 , 在学术平台上筑起一道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当然, 期刊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不是一份宣言就可以解决的, 学术期刊界同仁必须真正地付诸行动, 勇敢地承担起维护学术尊严、铲除学术不端的神圣使命。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界目前尚未有一个标准、权威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如: 学术领域的科学不端行为, 是指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 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 所谓学术不端, 是指学术界存在的一种与科研和学术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相悖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 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5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 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这些定义尽管表述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学术不端行为是涉及学术领域的, 违反基本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有:伪造和弄虚作假、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论文、虚假注释、虚假署名、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制造学术垃圾, 等等。而在学术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一)抄袭剽窃

抄袭主要指抄袭者将被抄袭者的文字不加修改地移入自己的论著, 并当作自己的成果发表; 剽窃主要指剽窃者将被剽窃者的文字或学术观点, 经过改造后移入自己的论著, 并当作自己的成果发表。近年来, 期刊中反映出来的抄袭剽窃现象比较严重且屡禁不止, 但直接的整篇的抄袭并不多见, 而更多的是采用巧妙的手段整段地抄袭他人文章, 以剪刀加浆糊的方式拼装论文, 或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数据、结论时不注明出处, 将他人的劳动成果当成自己的原创。这种方式的抄袭剽窃因其形式隐蔽不易被识破而大行其道。抄袭剽窃行为不仅仅严重危害了学术道德, 而且由于其所涉及的面较广, 抄袭剽窃者中既有高校学生、普通知识分子, 更有为人师表的著名学者、教授, 而使得其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可以说抄袭剽窃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二)一稿多投、一稿多发

这种现象当前在学者以及学术期刊中非常普遍。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将同一篇文章向多家期刊编辑部同时投稿。许多学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文章得以发表, 然而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出现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期刊发表的一稿多发现象, 造成编辑部的无效劳动和学术资源的浪费。只有一稿多投才会进一步引发一稿多发。2004年8月5日, 社会科学报6曾发表了汪继南先生疯狂的一稿多发----以CSSCI个人发文第一的周毅先生为例一文, 披露周毅将论文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 21世纪人口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6题目稍作修改后一稿被刊发了十七次, 而这背后该稿究竟投给了多少家期刊编辑部令人颇有想象。而据CSSC I关于2004) 2005年一稿多用数据统计显示, 在涉及的251篇论文中, 不加任何改动即用于两种刊物以上的有89篇, 占-一稿多用. 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基本相同仅略作字句改动的论文有144篇, 占57﹪; 其余为增减小部分内容后重复发表的论文。题目完全相同且内容完全相同和仅一些字句有所不同的文章居然占到了92﹪。由此可见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已成为学术领域的一大顽症。

(三)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

学术期刊是以刊发学术论文为主的期刊, 重在学术创新。然而, 学术期刊中大量存在着学术质量不高、学术观点雷同、论证重复的平庸之作, 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一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 以拆拼的方式重新组合、重新包装, 变成多篇论文, 另取一个时尚的标题投向其他期刊编辑部重新发表, 以增加自己科研成果的数量。这类人一年能产出几篇甚至十几篇内容相近的学术论文, 造成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 另一种是不同作者东抄西拼, 把别人已经发表的成果或已经说过的话重新组织一下再发表, 看似自己的东西, 实际上毫无新意可言, 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这些文章创新之作少,平庸之作、克隆之作多, 千篇一律, 粗制滥造, 缺乏个性, 实际上是在制造学术垃圾。

(四)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

注释和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引用注释和参考文献能体现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彰显作者承认和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及著作权的科学态度与学术品质。但在学术期刊论文中, 屡屡出现在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实际引用过程中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的情况, 如: 论文中采纳了他人的论述, 吸收和利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 却有意不将其作为注释或参考文献列出, 回避文献出处, 使人分不清哪些是他人的已有成果, 而哪些是作者自己新的学术创造; 故意把一些与论文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文献作为参考文献, 以装饰门面; 或根据自己论点的需要, 对他人观点断章取义, 进行不公正的引用 ; 或因为作者或编辑部原因, 故意引用本人或本刊的文献; 等等。

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之所以大量存在,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以及个人的原因, 也有缺乏有效惩戒措施的因素, 更有学术期刊自身的问题。

(一)社会以及个人的原因

目前, 我国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和用人制度明显存在着以在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作为衡量标准的倾向, 甚至过多倚重文章发表的数量, 而不重视学术论文的真正价值。如全国各类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硕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等均有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量的硬性要求, 许多学术机构还将成果数量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业务考核甚至项目经费、住房补贴、工资奖金等经济利益挂钩, 也给学界人造成一种客观上存在的压力乃至误导, 直接导致人们受个人利益驱动, 过分地去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和文章刊发的期刊级别。为达目的, 急功近利, 不惜丧失学术道德去谋求科研/成果0数量, 甚至通过抄袭他人文章或一稿多投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科研成果, 最终造成抄袭文、重复文、平庸文等大量增加。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和运用,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 也可以通过国内享有盛誉和拥有众多用户群的网上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到我国近些年出版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重要会议文集等学术信息, 这在方便人们查找学术资料、获取学术信息的同时, 也为许多学术投机者抄袭剽窃提供了条件。另外,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采取了网上投稿、电子邮件投稿的办法, 大大提高了审稿周期、发稿时效, 为作者投发稿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 其便捷、低成本的投稿方式也使得一些作者通过电子邮件或投稿系统将自己的稿件以群发的形式一稿多投, 寄给众多的期刊编辑部, 进而造成各编辑部同时处理进而最终重复发表的情况。这些也是造成学术不端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有效惩戒措施

出现在学术期刊中的大量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制造了学术泡沫、学术垃圾, 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 而且, 败坏了学术风气, 阻碍了学术进步, 损害了学术期刊形象, 与学术期刊的宗旨相违背。对此,学术界、期刊界也多予以谴责, 许多学术期刊也试图采取各种方式加以防范。如: 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及时反馈稿件处理信息, 防止一稿多投、一稿多发; 采取匿名审稿制度, 努力杜绝人情稿、关系稿; 刊发的文章发现一稿多投, 拒发稿费, 等等。也有多家编辑部联合商定, /凡投稿或已发表的作品被发现有抄袭剽窃行为者, 各相关编辑部将采取联合行动, 在3 年之内均拒绝发表该作者的任何稿件 。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 只是一种被动的应对, 效果不大。

而从制度而言, 学术不端行为的大量出现与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我国虽然出台了有关著作权法和相关的许多规章制度, 但执行中却缺乏力度。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有曝光, 按理应该受到严惩, 然而实际上真正受到处理的案例不多, 特别是对学术期刊中表现出来诸如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更是缺乏惩戒。制度的缺失、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不力, 客观上纵容了其长期存在, 致使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三)学术期刊自身的问题

学术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固然更多的是为追求一己私利的个体行为, 反映出当前学术界一些学者学术道德的缺失, 但不能否认, 其在学术期刊中能够大量出现, 学术期刊本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把关不严。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 是学术论文刊布的主要平台, 也是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 。一篇学术论文成果要获得社会的承认, 通常必须在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因而, 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的质量优劣与学术期刊的把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说, 学术期刊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与期刊编辑的把关不严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些学术垃圾正是在学术期刊的包装下出台的。学术期刊把关不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 许多学术期刊缺乏健全的审稿制度, 即使有也常常流于形式; 加之一些编辑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缺乏精品意识和把关意识, 放松标准, 在审稿中不去仔细进行审查, 粗枝大叶, 敷衍了事, 马马虎虎, 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当然, 对许多学术期刊来说,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而且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不易识别, 增加了把关的难度, 也使一些学术上具有投机心理的人钻了空子,

做出了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来。21自律缺失。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发表的主要平台。尽管我国目前有4000多种学术期刊, 但如前述, 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需要发表学术论文的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数量庞大, 相对而言学术期刊可刊发版面有限, 供不应求, 致使一度门可罗雀的学术期刊, 特别是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摇身一变开始大红大紫起来。一些作者为了达到文章发表的目的, 千方百计地拉关系、找门路, 甚至请领导出面, 而有些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和编辑碍于人情面子, 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部分人情稿、关系搞网开一面, 降低了用稿门槛, 为一些平庸的学术论文的出现开了方便之门。

学术期刊由于受读者面限制, 发行量一般较小, 很难靠发行量收回成本, 更不用说赚钱了。加之许多学术期刊自身办刊经费不足或勉强够用, 为了弥补经费缺口, 或为了经济利益, 而走上收取一定版面费以达到/以刊养刊0目的的改革之路, 也导致了放松对稿件的质量要求。学术期刊商品化的结果换来的可能就是学术水平低劣文章或无创新性的文章发表, 形成众多学术垃圾, 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此外, 许多剽窃、抄袭之作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周毅一稿十七发现象之所以能发生, 不能不说学术期刊有失职, 而其中有些或许就是学术期刊有意而为之。例如, 在一稿多发的文章中, 不乏有同一期刊在不同期上发表相同的文章。如: 5编辑学刊6在2004年第6期和2005年第4期上, 均发表了同一作者的同一题目的5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6, 内容也基本相同; 更有甚者, 5生产力研究62005年第2期和第9期一年两次刊出了5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中的信用分析6, 该刊2005年第10期和第11期又相继刊出了5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制度研究6一文。[ 10 ] 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由于编辑的粗心失察, 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学术不端行为危害学术环境, 阻碍科学进步, 也影响学术期刊的繁荣和发展。我国现有学术期刊4000多种, 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不计其数, 而每年反映在这些学术论文以及学术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大量存在。对此学术期刊自身必须主动防范, 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

(一)把好学术关, 当好守门人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 学术期刊要立命生存必须立足学术性, 倡导理论创新, 注重学术质量, 坚守学术阵地。关键就是要把好学术关, 当好守门人。首先, 学术期刊编辑要身肩责任感, 心怀使命感, 遵守学术道德, 弘扬学术正气, 严格坚持期刊的采稿标准, 依据是否有新意、有创见、有真价值以质取文, 从主观上筑起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线。其次, 要建立严格的审稿程序, 特别是提倡外部审稿, 实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对于学术期刊来说, 审稿是把关的工作, 审稿工作对于保证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学术期刊审稿通常采用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通过专家审稿, 借助于其在科研第一线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比较了解的优势, 有效地预防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但仅此不够, 要在严格执行三审制的同时, 采取双向匿名审稿方式, 不仅审稿专家是匿名的, 而且编辑部在送审时, 也要隐去稿件作者、单位、基金项目等相关信息, 避免专家可能因为感情因素而产生的偏差, 确保审稿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二)加强自律, 坚守职业道德

学术期刊中表现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发生在文章作者身上, 也表现在学术期刊自身缺乏自律上。学术期刊作为学术论文的载体, 担负着传承知识、接续文化、弘扬道义的责任, 这就需要学术期刊也必须承担起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重任。然而, 正人先正己, 学术期刊首先必须要做到自律, 也就是自己约束自己, 最主要的就是要从自身做起, 杜绝不正之风。学术期刊编辑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中, 难免不被金钱名利诱惑, 也难免不遇到人情、亲情关系, 而受目前学术环境的影响, 学术期刊的主编和责任编辑事实上已经成为掌控学术文章发表命运的主宰者, 拥有巨大的学术权力。学术期刊如果不严格自律, 就很容易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为学术不端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因此, 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 坚持原则, 坚守职业道德, 杜绝人情稿、关系稿, 保卫脚下纯净的学术园地。在这方面, 一些著名学术期刊在编辑自律上已经采取了行动。2005年9月12日, 5中国社会科学6、5北京大学学报6等70多家社科学术理论期刊的主编, 共同发起并制定了5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工作者自律公约6, 其中强调: 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严谨治学, 严谨办刊; 倡导和遵守学术规范,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廉洁自律, 反对学术腐败, 与学术剽窃、学术赝品、学术泡沫等不良现象作坚决斗争, 捍卫学术的尊严和纯洁。[ 11] 这充分反映了学术期刊界的学术自觉意识和学术责任, 为纯洁学术园地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然, 编辑部加强自律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对由于编辑原因造成的不端行为, 也应处罚责任者。

(三)培养学术素质, 提高鉴别力

学术期刊要想在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上有所作为, 必须努力培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学术鉴别力。学术编辑的工作, 从形式看是编辑工作, 从内容看乃是学术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在业务工作中不能只会/编辑0, 即对文稿仅做些技术性加工, 还要会鉴别, 在学术上应有所专长, 在对文稿的评价上要具有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领域的发言权。 也就是要在熟知编辑业务的基础上达到学者化, 站在学者的角度去发现文章中的创新之处, 同时提高鉴别真伪论文的能力, 去识别文章中所包含的诸如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 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只有素质提高,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

(四)树立责任意识, 当好监查人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 学术不端行为往往采用隐蔽的方式, 令人难辨, 为我们增加了抑制的难度。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树立责任意识, 在审查稿件过程中, 不仅要审查其学术性和创新性, 评判其是否符合期刊用稿标准, 当好学术把关人; 而且必须担负起稿件监查人的责任, 审查其是否违反学术规范, 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 使得信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也为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重查新以杜绝重复发表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 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国内享有盛誉和拥有众多用户群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到我国近一二十年出版期刊的论文全文, 以及学位论文、重要会议文集等学术信息。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审查稿件, 有效杜绝重复发表与抄袭剽窃行为, 决不能因受时间、利益、人情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放弃这种审查。

(五)开放办刊, 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仅凭某学术期刊单兵作战是困难的, 甚至是徒劳的, 学术期刊界必须联合起来, 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学术期刊开门办刊、开放办刊, 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首先, 密切与相关编辑部的联系与合作,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 使其无法遁形, 共同防范和制裁学术不端行为,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端行为的影响。/武汉宣言0的签署, 无疑是当下学术期刊加强沟通、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一剂良药。其次, 改变有些期刊主要为本地区、本部门服务的封闭式、排他性的办刊做法, 广开稿源, 提高采稿质量, 减少和杜绝学术垃圾。再次, 要引导编辑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开阔视野, 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和学科信息, 提高学术鉴别力, 保证所刊发论文的创新性, 有效防范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现象的发生。

总之, 学术期刊要承担社会责任, 坚守学术阵地,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为净化学术空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