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11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随着应届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实习”逐渐成为在校生与社会接轨的重要环节。与大多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实习环节设置为必修环节、并且给予一定学分不同的是,硕士生的实习往往面临尴尬的局面。
随着应届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实习”逐渐成为在校生与社会接轨的重要环节。与大多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实习环节设置为必修环节、并且给予一定学分不同的是,硕士生的实习往往面临尴尬的局面。
很多大学或研究所实验室有明文规定,在读硕士生,不得私自去企业实习。但近年来,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合适的工作,上学期间偷偷去实习的硕士生不在少数。
在学生看来,实习可以增加工作阅历,甚至提前搞定“心仪”的就业单位。但在硕士导师看来,学生选择去实习,一定会影响对毕业论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制只有两年的专硕而言尤其如此;不经过导师同意偷偷实习还会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执行、科研氛围等造成不好的影响。
到底该如何对待硕士生实习这件事?
根据专业区别对待
实习环节
“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硕士生所学习的专业比本科生分得更细。所以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分情况讨论硕士生的实习环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范先佐看来,工科相关专业可以跟导师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项目,“这种实践性项目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实习”。而有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如何将实习和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学术界和高教界不断摸索和讨论。
在实际情况中,很多硕士导师还以要求硕士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而这往往导致了师生之间关于实习的不同声音。
这一方面因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课题制度导致导师需要学生作为研究助手,另一方面与硕士生招生制度有关。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师范院校大多都有实习环节,比如说要进入中小学上课等等。”但现在的问题是,毕业生太多了。
“我读研究生时因为导师身体不太好,承担了一部分代课任务。上课时导师就坐在教室后面旁听,课后指导我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但现在一个导师少则五六个,多则一二十个硕士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实习。”范先佐说。
由于培养目标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将不会在学术领域继续深造,因此实习也更多地被赋予“职场预备”的功能。
“从目前大硕士生培养目标来看,实习是必要的,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值得讨论的。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习也要随着时代而变化。”范先佐说。
专业硕士应更重视实习环节
从2010年开始,国家要求到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招生比例要达到1:1,目的是调整研究生的结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专业硕士应当强调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其培养计划应当注重实践,学校把实习环节作为毕业的基本要求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们发现,时至今日,很多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培养方案上并没有本质差别。二者学费不同,学制不同,考核机制不同,但本质并无区别。”熊丙奇强调,既然是为了调整结构,第一要重视课程要求的变化,第二要改革整体教学方式,形成适合专业硕士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范先佐也认为,对专业硕士来说,实习应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比如我校的教育硕士是两年制的,在培养计划中就规定了专门的实习时间,一般2个月到半年。”
通过这样的必修实习环节,可以让硕士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基础。
实习环节设置有讲究
很多导师之所以反对硕士生们私自去实习,主要还是考虑到实习占用了课业和毕业论文的精力。对此,范先佐建议,对于实习和学业、论文之间的矛盾,学校应当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比如两年制的专业硕士至少应该有一年的时间在校学习,半年的时间实习,半年的时间做论文。这个本不矛盾,而应该提前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好,既不能让实习占据正常的学习时间,也不能反对实习,而是应当充分考虑二者在培养计划中的不同定位进而分配好比重和时间”。
熊丙奇提示,落实实习环节还要考虑是否与专业的要求相吻合,实习的考核评价是否能保证质量。“国外,对本科到博士的实习环节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荷兰的专业硕士需要跟导师进行一年半左右的实习,得到非常严格的技能性的训练。在我国,专业硕士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要通过高质量的实习让这部分硕士生掌握高精尖的技术,成为专业的技术人才。”熊丙奇说。
文本来源:中国科学报
更多文章:经验之谈:给2018年的大学新生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