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论文查重动态学术期刊产生的原因与其作用以及内容有哪些?

学术期刊产生的原因与其作用以及内容有哪些?

时间:2014-03-26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为了增强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意识,推进学术规范进程,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质量,采用历史及比较研究法,分析了期刊、杂志及英文术语概念的异同,阐明了学术期刊的历史与作用,考证了目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种数,总结了学术期刊的进展和问题。针对不同观点,提出了学术规范的定义、内容及学术期刊的基本规范、审稿规范、编辑规范、著录规范、出版规范和评价规范,论证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促进学术规范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学术期刊遵循学术规范能提高学术水平。

学术期刊是审核学术研究成果即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衡量其是否达到发表水平的重要工具。学术规范则是整个学术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学术期刊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学术期刊能够促进学术规范的实施与完善,而遵循学术规范则能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目前,中国学术界,不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在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生态等问题。中国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增强学术规范意识,进而繁荣学术研究,有必要对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学术期刊仍是学术研究成果即论文发表的主渠道近来笔者常被问起,期刊与杂志有何异同,为什么要有学术期刊,何时才有期刊及学术期刊,目前学术期刊有何作用?笔者曾在10年前发表过论著,专门论述过此类问题,但如今似乎仍有重申有关观点的必要。

1、期刊、杂志及英文术语概念的辨异

所谓期刊是指具有统一题名、连续定期出版(每年至少2,每周至多1)、有序号、刊号、版式相同、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包括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和半年刊。按内容分,期刊可分成学术期刊、检索期刊、通俗期刊等。在英文中,表示期刊的词有四个:periodica,ljourna,lmagazine,serial。一般说来,前三个词意义较接近,可以互换,但三词并举时,含义有所区别。有时periodical可以包括journa,lmagazine。因为periodical源于希腊文,意为天体星球轮转一匝的周期,后引申为所有定期出版的刊物。Journal则源于拉丁文/diurnalis0,意为/每天0,起初在英国表示某种记帐和记录,后表/记事0,1718世纪时表示期刊,但后来更多的用来表示某一专门领域研究性质的新闻最新资料的出版物,如美国化学学会出版的期刊名为《JournalofChemicalResearch》。有时为了强调学术性,经常在前面加上一词/scholarlyjournal0Magazine源于阿拉伯文,原意为仓库,故译为/杂志0,收录的可以有论文、杂文、故事、诗歌、图画等,一般是为普通人提供的大众化的出版物,如《Time,《读者》等。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杂志一词使用很普遍,不但指大众性通俗期刊,而且有时指学术期刊,这种用法现在还留存于香港、澳门、台湾。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期刊一词的使用逐渐增多,目前期刊已是规范用语,各种文献标准、正式文件等都用期刊。杂志一般可看成是期刊的俗称,常见于新闻出版、编辑界,有时又指期刊中的通俗期刊。Serial既可表示期刊,也可表示期刊的上位概念连续出版物,尤其是这几个词同时出现时,Serial一定应译为连续出版物,如《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2)有这样话:/Serialsincludeperiodica;lnewspaper;,,thejournals,,,.0(连续出版物包括定期期刊、报纸、,,学术期刊。

2、期刊及学术期刊的产生

近读报刊,见到一知名学者的一篇有关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的文章,很有见地,还被《新华文摘》及学术批评网、史学评论网转载,影响较大。但可惜该文中有两处提法值得商榷:一是认为学术期刊的诞生并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的历史并不很长,最多也是一两百年历史;二是认为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是按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评定的。看来,有些情况必须澄清。

国内外学术界及期刊界对正式的期刊或学术期刊至今已有340年的历史已成共识。166515,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DaSall)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期刊《学者杂志》(JournaldesScavans)。该刊在创刊号前言中阐述了内容范围:/1、提供欧洲出版的图书目录及其内容范围和说明;2、登载名人的讣告及名人成果;3、记载化学、物理学成就,艺术和科学的发明与发现;4、引证民间与教会法庭的决议及神学院和其它大学的责难;5、传递最新大事记。0实际上,多年来占支配地位的是第1项内容,即主要作为书评媒介而存在的。其办刊的宗旨是为了/满足好奇

心和不用花费多大力气就能学到东西的一种手段。该刊一直出版到1938年终刊。

两个月后,166536日在英国出版的《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今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GivingSomeAccoutofthePresentUndertaking,andLaboursoftheIngeniousinManyConsiderablePartsoftheWorld)则是世界上最早而寿命最长的学术期刊。它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Oldenbury)编辑。奥氏专门负责欧洲科学家之间的通信联络,因此,该刊比《学者杂志》更有利于学术交流,更富于学术性,它把学术信息交流与定期出版两者清楚地联系起来。其内容范围也比《学者杂志》集中,删去了有关历史、法律、宗教方面的内容。该刊于1753年被定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机关刊物。至今该刊分成两辑仍在出版。

中文期刊及学术期刊的产生迟于国外1多年,至今不到2年。1772年江苏唐大烈在苏州创办《吴医汇讲》。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第1种期刊,但有的学者则不以为然,认为它与现代期刊概念相差较大,充其量只是连续出版物。期刊界比较公认的中文最早期刊是18158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Marrison)在马六甲海峡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1833年由传教士郭士力(C.Gutzlaff)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这两种刊正如英文译名所译的那样是综合性的Magazine(杂志),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科学、商业等。随着《遐尔贯珍》(1853)、《万国公报》(1868)、《格致汇编》(1876)、《教育世界》(1894)、《农学报》(1897)、《亚泉杂志》(19)、《教育界》(191)、《外交报》(192)、《国粹学报》(195)、《东吴月报》(196)等期刊的出现,中国最早的一批学术期刊便应运而生。至1936,期刊数量有1271,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3、学术期刊产生的原因与作用

学术期刊的产生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有关,也与人们对学术信息的需求息息相关。手抄信件既是报纸也是期刊的先驱。在学术期刊产生之前,图书、官方公报与私人信件都曾传递过科研信息,但它们的传递范围、速度、深度都不理想,也不能鼓励同行进行及时的评论、争辩。当人们想到把科学家的众多信件集中起来公开发表的时候,此时学术期刊便产生了。3多年来,期刊充分发挥了登载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重要作用。许多学者也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以学术期刊为统计源,已总结出普赖斯文献增长定律、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加菲尔德引文定律、洛特卡定律、期刊文献老化定律等,为期刊工作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如今,尽管图书、小册子、报纸、网络等传播方式各有千秋,但学术期刊在学术系统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仍是学术研究成果即论文发表的主渠道,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而且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相互融合,已经出现了电子期刊、网络期刊,多版制的学术期刊必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大陆人文社科期刊的概况分析目前大陆人文社科现期期刊及其下属各学科类期刊到底有多少种,其中具有国内正式刊号的又有多少种,每年发表论文数是多少?各种统计数据不一。数据不一,影响期刊的研究和管理,因此,应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必要的考证与分析,以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

1、期刊及各类的种数与载文数

根据《中国出版年鉴》、各种期刊目录及期刊二次文献和全文数据库,诸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4年版)25年邮局、内部订购目录、同方、维普、万方、CSSCI数据等的统计、分析,目前大陆具有国内正式刊号的现期期刊有9余种,其中人文社科类期刊计45余种,去掉一般通俗性、检索性期刊,学术或准学术的人文社科期刊有3余种。〔1〕有的论著中的期刊种数或高或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现期期刊与过期期刊、正式刊号与无正式刊号的内部期刊、非学术性期刊与学术性期刊之间的区别。

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类期刊有多少?也一直没有较准确的数据。新闻出版署在《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中将人文社科期刊分成7大部类,即学术理论类、工作指导类、时事政治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化生活类、教学辅导类和信息文摘类。分类较粗,不便实用。《中国出版年鉴》分成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各类之间不清,有交叉,也不便使用。有的期刊目录或数据库因收录期刊不全,或正式期刊与内部期刊不分,各类期刊数不一,也不大可靠。有鉴于此,近几个月,笔者的几位研究生将各种期刊目录和数据库汇总成一个大数据库,并按《中图法》对每个期刊分类,统计出各类较为准确的数据,目前正准备与新闻出版署核实后,对外宣布。

根据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461种来源期刊出版频率统计,人文社科类期刊的每种期刊平均每年出版7.3,每期约24.3篇文章,每年约17篇。根据人文社科期刊的印张数及抽样测算,每篇论文约3页。这样算来,3余种人文社科期刊每年发文约51万篇。

目前我国还存在为数可观的、有些质量很高的以书代刊的出版物,有些类似国外的mook(magazine首字母与book的后三个字母组成),即以书的形式出版的期刊。有的学者估计至少3,每年有12-15篇论文。〔2〕有了较准确的数据,有关研究才有较好的基础。例如,要研究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期刊上发文的规定是否合理问题,就要求统计、分析各种有关的数据。当知道了近3年全国在校博士研究生人数、各系统有可能发表论文的各学科专业人员和教师数、中国及国外学术期刊数、规定的期刊(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数及其载文数,就为得出较合理的解释提供了基础。同理,要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期刊上发文的规定是否合理问题,就要求统计、分析各种有关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数、潜在作者数和有关期刊及载文数据。如果能调查到研究生对这一规定反映的数据,则更有意义。近见报上有一组数据:25.2%研究生认为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的规定合理;27.6%认为不合理;其余47.2%认为不好说。但27.2%认为发表论文对学习和科研很有帮助;55.2%感觉一般;7.2%认为没有帮助;6.4%认为有一些反作用;4%觉得有严重的负面作用。综合这些数据,再加以分析,就有可能得出较合理的结论。笔者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研究报告将在近期推出。

2、大陆人文社科期刊的主要进展

经过2多年的辛勤努力,人文社科期刊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首先,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论文数量增长较快,推动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一般说来,在数量与质量反差不大的情况下,一定数量的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情况。

其次,促进了期刊编辑规范化、传播数字化,提高了出版印刷质量,提高了期刊质量,初步形成了一些优秀期刊和特色栏目。如CSSCI来源期刊461,北大核心期刊8,中社科院核心期刊344种。尽管有些好刊及以书代刊的精品尚未入选,但中国已有一批较好的文科期刊已是不争的事实。期刊中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其中不乏力作。根据CSSCI统计,在文史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一些论文被引率较高,经专家审读原文,大多数被引论文质量较高。这些论文对中国社会改革实践和人们精神,提升学科品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再次,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敬业的编辑队伍。目前具有高级职称、各学科专业背景和编辑业务能力的编辑占大多数,学历层次高、思想敏锐、掌握信息技术的中青年编辑已成为骨干力量。越来越多的著名学者投身于期刊事业。

最后,期刊已成为学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许多作者通过发表论文,增强了学术自信心,激发了研究兴趣,成为专业人才,尤其是一批青年学人通过专业期刊的扶持已在学界崭露头角。

3、大陆人文社科期刊的主要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相比,大陆学术期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既有管理体制、学术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期刊编辑部本身的问题。从期刊的管理与编辑部工作的角度上看,人文社科期刊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首先,观念问题。相当多的期刊主管或主办单位对人文社科期刊在登载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遵守学术规范、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期刊工作就是一般行政工作,而非学术管理工作,因而对办刊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及时研究和解决,影响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期刊质量不能进一步提高。不少期刊编辑部学术意识不强,专业进取精神不够,创新意识淡薄,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刊物面貌多年来变化不大。

其次,定位问题。相当一部分期刊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特色不明,特色栏目不多。

再次,审稿问题。许多期刊没有建立严格的编辑部与专家审稿制度,对平庸的人情稿、关系稿把关不严,发表的一般性文章较多,学术性强、具有深度的论文或重头文章不多,学术含量较低,个人订购量太少,学术影响力有限。

最后,规范问题。相当多的期刊编辑部对期刊遵循、促进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规范的不合格作品较多,国际化水平不高,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不高。

4、大陆人文社科期刊的主要任务

目前人文社科期刊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看,有学术体制、学术管理制度、人文社科学科发展及各级主管领导等方面的原因;从微观上看,有编辑部和作者的原因。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在宏观上,整个社会市场化的程度,尤其是出版业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对学术期刊影响甚大。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学术期刊就面临着强大的国际期刊市场的冲击和挑战,尽管目前只是开放零售业,但最终学术期刊的市场将可能逐步完全放开,学术期刊工作者应在期刊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变革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说宏观的改革有赖于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微观的改革则主要依靠学术期刊自身来完成。下面主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谈谈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问题。

学术规范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包括期刊界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自主意识的日益增强,中国学术界,包括科技界和人文社科界一直在提倡遵守学术规范,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淡化成果数量,重视成果质量,以纠正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现象。近几年要求学术规范的呼声引起了官方的高度重视。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相继或联合颁布了有关学术道德、学术评价等一些文件,遂使学术规范问题成为学术界主流话题。随着24年中共中央以文件形式下发有关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人文社科的学术规范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246,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24826日教育部通过媒体正式向社会公布《规范》。《规范》共有七部分二十五条款,这七部分为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附则。《规范》全文文字虽不长,2千余字,但蕴涵的内容丰富,象征意义显著,它不仅为学者及准学者们的自律提供了准则,而且为他律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讨论、争鸣提供了样本,创造了拓展的条件。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学术规范的定义、内容、与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的关系等尚有不同的理解,但要建立学术规范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所有学科及各个学科如何建立详细的学术规范,如何有效地贯彻执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术界的主要任务之一。

1、学术规范的定义与内容

所谓学术,是中国传统语词。到2世纪初,许多学者还是把学与术二字分开来解释,认为学有理、知之意;术有用、行之意。据《辞海》(199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22年增补本)中解释:学术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解释过于宽泛。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从西方引进的。学术一词包含的意思并不只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在英语里,学术(Academic)一词含有在高校中探索哲理、主张非实用性的意思,即学术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非实用性的探索。从字意上解释,学术含二层意义:一是指学问、道理、真理,是认识的对象和目标;二是指获得学问、道理、真理的过程、方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思想,都包括在传统学术概念中。从目前人们实际应用看,学术这一词语通常指的是科学,或者指的是高深知识。因此,从广义上说,学术涉及到整个知识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从狭义上讲,学术有时特指人文社会科学,这与中国传统观念视文章典籍的研究为学术,科技活动为雕虫小技不无关系。本书中学术的概念,采纳广义之说,即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所有学科知识。学术研究则是指文、理各学科的探讨。

所谓规范,意为标准,既指衡量事物的准则,也可指作为准则的事物,如语言规范。规范化则是指使事物合乎规定的标准。规范与规矩、典的含义接近,规和矩,本来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后引申为一定的标准行为准则。典也有标准之意。规范与规则、规定的意思大同小异。规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规定则是事先对事物在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方面定出要求。规范对于认识事物、评价事物、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艺术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就是说艺术产生于限制,有规矩或规则才有艺术。诗词必须有音律、节奏、平仄等规则,必须有易记、朗朗上口等限制或要求,如此才能产生感人动人美感。体育比赛也是如此,没有规范或规则,体育活动就无法开展。那么规范或规则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完善起来的。所谓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体现国家意志,受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法律、法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统称。这里国家制定、国家强制力是法的核心。

,意为法则、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里之所稽也。道与器相对,朱熹云:形而上之道也,形而下之器也。德,是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所谓道德是指以善恶、正义非正义、诚实虚伪等概念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良心)、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这里社会舆论、信念(良心)等是理解道德的关键。

规范有法的一些因素,但不完全等同于法,其强制性较法为弱。规范也有道德的成分,或者说包含道德的含义,但其强制性则是道德所没有的。规范与法、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界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概念。

三者的逻辑关系如图所示。理解了什么是学术、规范等概念,这就为较正确的理解学术规范的概念提供了条件。据学者考证,学术规范之说,最早出现在2世纪4年代,著名科学学创始人之一R.K.默顿于1942年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提出了其著名的构成科学精神的四大规范:①普遍性。②公有性。③无私利性。④有条理的怀疑性。默顿认为上述四大原则不仅是约束科学家的基本价值规范,也是科学共同体社会结构的基本准则。〔1〕从默顿的学说以及一些西方学者有关学术规范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些学者所提的学术规范一般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要对象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既有共性的一面,亦有各自个性的一面。从反对假科学上看,自然科学学术规范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在本质上应是一致的,自然科学学术规范中有许多内容完全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当然,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组织、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影响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有一些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首先要解决的是各个学科的共性问题,至于各个学科的具体、特殊的规范问题,还要有赖于各个学科自己去解决。2世纪8年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首次提出了学术规范的问题。目前,学术规范这一词组已被中国学术界约定俗成、普遍使用。但是,综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学术规范的讨论意见,发现学者们对学术规范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理解不一。比如,有的认为,学术规范是整治学风的根本对策,有的则认为学术规范是双刃剑,有的则认为那些学术规则不利于学术创新,更有的认为,整顿学风,关键不在严格学术规范和反对抄袭剽窃,而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有的用足球规则打比喻,认为遵守规则再好不进球总不行,不时犯规但进球多就是好球员,有的则不同意,认为越位进球总不可取,应该在遵守规则基础上多多进球,如此等等。实际上,学术规范的核心是倡导做真学问,真学问的精髓是创新,创新又必须有规矩,必须建立在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当需要突破原有范式(规矩)才能创新时,新的范式(规矩)的出现就是创新的标志,因此科学、合理的学术规范不仅不会阻碍学术创新,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创新。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四层含义:一是学术规范的目的或精髓是要求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二是学术规范必须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三是学术规范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简明扼要的各种要求、规则等;四是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象是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即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评价等。

学术规范是学界制定的具有约束性的条款,如果违反学术规范,则应受到舆论的谴责、良心的审视,或受到相应的惩处。如果故意造假或侵权,那就不仅仅是学术规范的问题,而是违法行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处理。

目前学界对学术规范的内容也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学术规范只能对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规范;有的认为学术规范不能对学术自由、学术质疑(批判)、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学术责任等进行规范;有的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学术规范的核心恰恰是学术创新。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学术规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比如引文出处,对引用成果的说明,重要的文章应对学术史有所交待等等。如果你参加学术交流,就要遵守这一规则,就像遵守足球比赛的规则一样。这种具体的规则比较容易建立。另一方面是高层次的规范,包括学术制度和学风。学术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职称评定制度、各种评奖制度、课题申报制度、成果评审制度等等。如果没有这种高层次的规范,具体的规范再好也没用。俞吾金教授认为: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换言之,只有把学术创新理解为学术规范的本质内涵,这样的学术规范才值得我们加以肯定。

实际上,根据上述学术规范的定义,学术规范的内容相当广泛,它至少包括学术规范的概念定义、特点、作用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对学术及学术研究本质内容的一些要求和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要求。这些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可以用条文化的规范来概括表述,例如,学术研究必须要求独创性、批判性、质疑性,必须坚持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学术平等、学术民主,必须强调求真致用、学术积累、学术创新,这些要求或重要的理念可以归纳成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凡是在实践中证明是有利于学术健康发展的东西,都可以概括成相关的规范,以便推广、执行。目前能概括出的其他规范还有: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论著署名与著作方式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这些规范都是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办法,是学术规范的重要内容。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学术规范既包含对学术活动的人文关怀,又包括对学术活动的具体要求;既涉及学术制度和学术体制,亦关注学术具体运行机制;既注重学术研究本身的规范,又强调学术评价系统的科学合理;既要求严谨和求实,亦倡导创新。促进学术规范,对于整治学术生态,培养学术新人,增强学术自主意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学术国际化水平和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均有重要意义。

2、人文社科期刊有关学术规范的内容

学术规范中的基本规范、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论著署名与著作方式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都适用于学术期刊。将这些规范与学术期刊的特点想结合,就能概括出学术期刊的有关规范。

(1)学术期刊的基本规范

学术期刊的基本规范是指所有期刊编辑都必须遵守的一些公认的主要准则和要求。这些准则和要求是从长期的学术期刊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既吸收了学术规范中的基本规范,也包含了对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可以将这些基本要求纳入基本规范中。学术期刊的基本规范包括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学术批判)、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学术平等、学术合作、学术求真、学术致用、学术积累、学术创新、编辑道德等规范。其中有的规范已耳熟能详,有的曾被淡化,有的则不很明确。明晰、贯彻这些规范有助于保证学术期刊的学术特质,有助于期刊编辑增强学术意识。编辑是办好刊物的核心力量。有人说编辑最基本的素质是眼界,能够一眼看出文章的好坏,是否有潜力,是否具有学术性,是否有意义。好的眼界需要多交流,需要见多识广,需要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学术会议,需要与各学术机构和学者个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包括参与课题研究、兼职讲学等。我们认为,并非要求每个编辑都学者化,也并非要求每个编辑都能写出好文章,但需要每个编辑都具有最基本的素质,要有强烈的学术意识,将基本规范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同时需要每个人具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如主编或副主编长于学术研究(学者化,但其主要精力应放在策划、编辑方针等方面),其他编辑或善于经营管理,或具有深厚文字功底,或擅长信息技术,或熟悉编辑规范化。建立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组成的编辑团队对提高期刊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学术期刊的审稿规范

这个规范是学术评价规范在学术期刊方面的应用,包括编辑审稿、专家审稿(referedjourna,lpeerreview),匿名或具名审稿、异地、国外专家审稿、保密制度、录用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或要求。执行审稿规范,有助于提高论文发表质量和期刊质量。

评审稿件是保证论文质量和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的审稿和精选,违反学术规范或平庸之作将大大减少;不符合期刊既定宗旨和范围的稿件也排除在外,这样期刊的特点就能够显现。由于学术成果的评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三审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普遍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制,但根据中国目前图情学期刊编辑部人力物力等实际情况,可以先采用编辑部审稿与外请专家审稿相结合的办法。当某些稿件的内容超出编辑部人员的知识范围时,应请专家审稿,不宜过多考虑评审费用、出版时间等问题。当几个专家评审意见不一致或相冲突时,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有最终决定权,如同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re)的做法一样。是编辑部里的专家审稿,还是外请专家审稿,是匿名还是具名,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关键的是一定要严格评审。有评审,就有可能坚持学术标准,推出精品。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国内期刊论文数量大,每篇文章篇幅小,重头精品少,显然这不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论文少而精,则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有可能高,因为载文量少,分母就小,其值(影响因子)则高。反之,一般论文多(如人情稿、版面费稿等),载文量多,分母就大,其值(影响因子)则低。不仅如此,一般论文多,精品极易被庸品所淹没,劣币驱除良币。因此,应严格执行专家评审,大力提倡精品战略。

(3)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

编辑规范主要是指编辑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包括稿件登记、稿件回复、稿件修改与加工、稿件发排、稿件校对、归档、发行、计酬等方面的规定或要求。

(4)学术期刊的著录规范

该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指期刊和论文的一些必要项目,诸如封面、题名页、版权页、目次页、正文(中外文题名、作者署名、鸣谢、著作方式、摘要、关键词、章节号、参考文献、注释)、附录、ISSN,中国标准刊号、国内统一刊号(CN)、邮局代号等的著录或要求;(5)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出版规范的内容是指期刊出版是否准时,增刊和合刊、印刷、广告、装订等是否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等等。

(6)学术期刊的评价规范

将评价规范与学术期刊紧密结合,就形成了学术期刊的评价规范。该规范包括评价意义、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引文法等)等要求。期刊的编辑、著录、出版与评价规范是整个学术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从狭义上看,期刊编辑等规范似乎只与形式有关,但实际上它与研究内容规范有密切关系,即使是论文署名规范、引文与注释规范等偏重于形式上的要求,也与反映内容有关。例如,引文与注释规范,就要求作者在论文中要有学术史的回顾,要简要交代他人的研究情况等方面的要求。

学术引文规范是关于文献引用内容、引文标注及著录的规则及要求。通晓这些规则和要求是学术研究、论著写作的基本功。由于多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忽视这方面的训练,因此相当一部分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和青年学生对引文规范所知不多或根本不知,无意或有意造成许多学术失范现象,给学术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北京大学一位知名教授最近撰文坦率地承认,1963年进大学,直到1996年才真正知道如何标注参考文献,这种治学态度不是来自国内老师和学校教育,而是来自国外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的审稿人对他的培育和熏陶。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1997年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34卷第39期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引用了钱三强关于中国国家精神的话,由于粗心,他写成另一个篇名,《北京周报》的期号也标错了,他完全不知晓,却被负责审稿和编辑学术论文集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E.Malecki教授发现并提出疑问,督促他重新寻找该文出处,加以更正。他真心佩服E.Malecki教授的治学严谨,同时鞭策他今后不能再发生类似错误。他希望国内杂志社的编辑、学校研究生院的领导和研究生导师们能够充分重视有关参考文献的问题,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培养。〔1〕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对学术基本功极为重视,常告诫他的博士生一定要补充在中学缺少的学术常识。

可见,完善期刊引文在内的各种编辑规范对倡导、遵守整个学术规范,促进学术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学术研究中许多新的失范问题的出现,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的修改,人文社科期刊在编辑等规范方面还有许多事情可做。例如,目前成果被引情况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有些作者或期刊为片面追求被引或影响因子,出现了伪引(不用而引)、过度自引、过多参考书目(抄录现成的索引或书目,不注出具体出处与页码)、互惠引用等新问题;《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1987年的国家标准,17年后还没有修订一次,对文科成果注释、电子文献的著录均没有规定。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期刊编辑等规范。

目前国内有关标准、人文社科界对注释与参考文献及引文认识不一,有必要澄清。引文(Citations)也叫参考文献(Bibliographicreferences),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或参考的的有关文献资料,通常附在论文、图书或每章、节之后,也有时以注释(附注或脚注)形式出现在正文中。引文是学术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文献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严格说来,引文即参考文献还可区分出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列出某一著作(原著)中引用的各种著作及论文(称为引文)的题名、作者等,不标注引文在原著中的出处、页码,这实际上是参考书目,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借鉴或参考;另一种则是既列出题名、作者等,又列出出处、页码,有的工具书称之为引书引得,有的称为文献注释、文献引文注释、文献引证注释等,这实际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引文。

注释(Note)也叫注解、注文,是用简明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文献中特定的部分。一般包括题名注、作者注、文献注、术语注、论据注等。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脚注)或文末(尾注)。注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注、疏、解等已成为一门学问,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注释的含义有所区别。注释与引文即参考文献是两个概念,但有交叉关系。如果可以将注释可分成两大类,即文献注释与非文献注释的话,那么注释中的文献注释与引文即参考文献就极为相似,可以说是叫法不同而含义相当,因为它们都能提供相同的书目信息。如上所述,引文有时也以注释(附注、文内注或脚注)形式出现在正文中。但严格说来,文献注释与引文即参考文献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文献注释通常都要标注出处和所引内容具体的页码,而参考文献中有的注出具体页码,有的则没有;二者的格式也有轻微的不同。美国《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一书曾对二者格式做过比较,有些参考文献有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以句号结尾,作者姓名倒置,不注页码。如:Tannen,Deborah.YouJustDon.Understand:WomenandMeninConversation.NewYork:Morrow,199.而文献注释有四个部分,整体注释只有一个句号,作者姓名遵循自然,不倒置,注出页码。如:DeborahTannen,YouJustDon.Under-stand:WomenandMeninConversation(NewYork:Morrow,199)52.1〕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注释及文献注释与引文即参考文献的异同、标注法等有过讨论,但尚未达成共识。1999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布的CAJ-CDBT1-199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正式将参考文献与注释区别开来,这是有意义的。但该规范没有考虑二者的联系,只认为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把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混为一谈,这是需要修订的。因为,如上所述,有些参考文献未注特定的页码可以看成是参考书目,但有些却注出页码,则不能称为参考书目,注出页码的参考文献与文献注释类似。引文、参考文献等概念及处理法是舶来品,而注释在我国学术界,尤其在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学术论著中有很深远的传统,应该立足于国内学术界的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合理的解释和做法,尽快解决这一问题。ISODIS69《文献工作)))文后参考文献)))内容、格式与结构》(Documentation)BibliographicReferences)Content,FormandStructure)是国际标准,对世界各国都应有重要的参考价值。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DescriptiveRulesforBibliographicReference)是中国国家标准,其基本框架、内容与国际标准一致,又结合了中国学术界的实际,应该成为文、理各学科引文标注的统一规范,至少可以成为讨论的样本。但我国学界对这两个标准宣传、研究不够,许多争论的文章都不提或不知有这两个标准,这是很遗憾的。从制定国家标准方面看,1987年的国家标准,17年后还没有修订一次,这也是不正常的。笔者认为,以《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样本,发动广大学人充分讨论,使其不断完善,最终制定出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文习惯,文、理科都适用的规范或规范框架。在通用规范下,各学科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细则。只有和而不同,既考虑普遍性,又突出特殊性,既有总体要求,又富有弹性,这样的规范才能便于理解和执行。

结语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及学术期刊的历史不长,许多方面亟待规范。建立规范是为了超越规范。学术规范的目的是倡导做真学问,真学问的精髓是创新,创新又必须有规矩,必须建立在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当需要突破原有范式才能创新时,新的范式的出现就是创新的标志,因此科学、合理的学术规范不仅不会阻碍学术创新,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完善和遵守学术规范不仅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是与学术研究整个活动过程始终相伴随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学术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期刊质量提高了,才能谈得上期刊的国际化。

18世纪是小册子世纪,19世纪是书本世纪,2世纪是期刊世纪,21世纪将是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并存的世纪。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信息与知识日益重要的新世纪里,促进人文社科期刊的学术规范,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繁荣!

叶继元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